特色新闻 会员风采媒体报道
返回首页

特色,引向创新之路——关于“民间脑库”成长模式的调查

时间:2009-12-02 08:50来源:《东南快报》2005年12月24日A7版 作者:苏生地 点击:
特色,引向创新之路——关于“民间脑库”成长模式的调查,原载《东南快报》2005年12月24日A7版。

 

特色,引向创新之路
——关于“民间脑库”成长模式的调查
 
东南快报记者 苏生地
 

 
常务副会长郑庆昌教授在十周年纪念会上作报告
常务副会长郑庆昌教授在十周年纪念会上作报告
 
  
       工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福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怎么走?这是一个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这同样也是福建省特色研究会的专家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该研究会提交的一份研究成果提出,“新型工业化实质是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核心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福建的新型工业化,要以项目为点,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以产业链为线,促进产业集群化;以产业集群为面,提升区域竞争力。要淡化行政区域,强化省内和省际间的分工与协调,构建与入世后开放型经济运行体系相适应的区域工业结构……”
       就在上个月,这份研究成果在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此前,此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已被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等部门采纳,并在《人民日报》、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及人大《工业经济》等报刊发表。在未来福建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将看到省特色研究会专家的思想“影子”。
       事实上,这只是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十年来大量的研究成果之一。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民间脑库”,这几年来,特色研究会走出的新模式,就像其研究成果一样引人关注。
       茅于轼领军的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曾引起《南方周末》等众多媒体关注,在此,我们的记者走近了福建省特色研究会,试图探寻其十年来的成长历程。
  
成功秘诀
追求特色的理念支撑
   
那么,省特色研究会走的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呢?其独特之处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借鉴呢?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省特色研究会成功秘诀就像其名字所体现的一样——追求特色。无论是开展学术研究还是组织各种活动,都不拘一格,追求特色,勇于创新,体现其独立的精神。这从其发展轨迹可以略见一二。
       1995329,福建省特色研究会成立,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苏昌培被聘请为名誉会长,叶永在、潘叔明、张哲元、张绳华、林其屏、陈冬、郑庆昌、江化开、陈清福等省内一批教授、专家和理论工作者,成为了研究会的骨干力量。
 
 
研究会名誉会长苏昌培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要走特色之路
研究会名誉会长苏昌培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要走特色之路
 
 
       随后,“年轻”的激情在这个新团体得到了充分体现:当年4月,承担福建省科委软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战略与对策研究》,提出了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5月,为第九届“9·8”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提供了总体策划案,被组委会聘为唯一的策划顾问机构;7月,参与了省委、省政府重大软科学课题“福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研究,后来形成重要研究成果《大战略:福建未来发展的选择》,提出了“把福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充满活力的、有强劲持续增长势头的、繁荣发达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综合发展指数”,“石化、汽车可能是支柱产业中对福建经济全局产业重大影响的先锋产业”等一系列现在被证明是富有前瞻性的正确观点。
       1996年,以特色研究会直接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获立项,形成了《共和观》、《新概念哲学》等重要成果,前者探讨了和谐社会问题,后者则探讨了科学发展观问题。
       这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富有激情的年轻人才的参与。这些人在实现对社会贡献的同时,又获得了自身的发展,这或许正是特色研究会十年来能不断吸引新人进来,能越做越好的又一秘诀。
 
团队特色
立体多元的人员构成
 
       其实从这个团体的人员构成也能看出这一点。这里的成员,既不是来自一个部门,也不是来自一个行业。他们有来自高校的教授,也有来自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有来自企业的高管,也有来自政府的官员;有年近七旬的老专家,也有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完全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员,以追求特色的理念,共同走到一起。
       这种多元、立体的人员构成,跳开了一些行业团体的框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社团。针对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各行业的人都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的才能得到发挥,思想形成了互补。和而不同,既容易出成果,也有助于个人快速成长。
       据介绍,特色研究会创立时提出三大目标,即“弘扬一种理论、孕育一种文化、培养一批人才”。记者在接触该研究会的一些年轻成员时,很多人对最后一个目标感受特别深,他们认为,在这个团体中,在做事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
 
研究取向
做建设性的事,不搞批判性
 
     特色研究会作为“民间脑库”的一种成功模式,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碧秀在特色研究会建设标准化学会考核验收时曾提出,建议把特色研究会走过的路总结一下,希望特色研究会在学会中成为一面旗帜。
       “特色,就是特别出色,就是创新选优”,该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郑庆昌教授说,特色研究会旨在做一些建设性的事情,体现创新、创优的精神,力争为社会做一些贡献。郑庆昌说,他们一般不去搞批判性的研究。当然,并不是说搞批判性都不好。但正是特色研究会这种做事的风格,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研究会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功,还得益于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苏昌培等一些老前辈的指点。他们高屋建瓴的观点,让年轻的研究人员有了明确的方向。
       早在1992年,苏昌培就在深入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主编出版了“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论述‘特色’的理论专著”(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邢贲思语)——《特色论》,成为特色研究会的立会之作,其中一系列观点一直是指导特色研究会开展工作的主要思想。如今,特色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新概念,已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正不断影响我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抉择。研究会的专家认为,特色可以把我们引向创新之路、超越之路。
 
未来发展
非政府组织须健康发展
 
   对于一个民间社团而言,十年是一个关键点。特色研究会未来将走向何方?对此,研究会秘书长江化开满怀信心。
      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团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将越来越受关注。所有的事情都靠政府,管理成本太高,也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非政府组织正好可以在其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于不同群体的人而言,加入各种组织,可以实现其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学习与社会交往的诉求。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建设有赖于健康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