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昌培学术思想 团结学 特色论共和观 明言经
返回首页

张广敏:读书偶感——人间正道“和”为本

时间:2009-12-21 16:11来源:福建日报2003年7月21日第12版 作者:张广敏 点击: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和”为本。

 

读书偶感——人间正道“和”为本
——读苏昌培的《共和观》
 
张广敏
 

     轻轻合上手中的《共和观》,转对窗外雨过天晴的世界,我不禁陷入了关于“和”的思考。

  “和”是什么?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0多年前,齐国的晏子就曾对齐景公说过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能的领导集团结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即所谓“同”,那就甜得腻人,甜得不好吃了。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领导集团就没有生气,这个国家就没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会使得世风懒惰,投机取巧。在这样的时候,即使有周公制典,尚父领兵,也不能有多大作为。

  和,不是打麻将的“和”,那是你赢我输的“零和”;和,不是附和的“和”,那必定导致“一言堂”式的专制;和,不是和稀泥的“和”,不分青红最终是大家都没劲;和,不是一团和气的“和”,那是没有生气的一潭死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温故知新”的民族。先哲和历史早就告诉我们,像“文革”那样的情景,就是活生生的“同”,“同”是可以扼杀一个最优秀的民族的。今有大学者费孝通说:和,就是世界各国应能够“各美其美”,同时又能“美人其美”;假如是,那么世界就有可能因为“美美与共”,而“天下大同”。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当真都应当想一想如何舍“同”而求“和”——“和阳开泰”,“和周循运”,“和生一切”,“和贵一切”。
  经济学家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譬如厉以宁就说:和,也是一种生产力。

  人间世界,多行其和。和能周物其质,合物其性,融物其化,苏物其变,育物其优。(引自《共和观》)

  和,在群体中,是不同风格者基于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结合,是人们各显其能、相得益彰的共同发展,是看重异议、敢于质疑、求同存异的合作……

  这就是“和而不同”。和而有别,和而有差;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各尽所能,相互合作。只有“和而不同”,才会有创新,才会有积极稳定的持续发展。

  当真出现了这样的“和”,我们完全能够相信,一种制度谨严而又特别富于激励性的有机体,一种极具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高效益组织乃至社会,必将首先出现于东方各国。

  天以和为晴,地以和为灵;人以和为贵,物以和为生;国以和为安,家以和为兴;气以和为顺,花以和为开;果以和为实,水以和为流。(引自《共和观》)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和”为本。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