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特色论特色论评介
返回首页

特色社会主义:挑战与回应——《特色论》读后述感

时间:2009-12-16 09:47来源:《北京日报》1992年11月4日 作者:陈一放 点击:
《特色论》一书,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壮会主义理论的统摄下,作为践图通过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哲学阐释和对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把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以系统的发挥,并把其作为接受时代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

 

特色社会主义:挑战与回应
——《特色论》读后述感
陈一放
  
 编者按: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这一理论统一全党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十四大文件的同时,有所侧重地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必然有助于深入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据此,本刊向广大读者推荐这篇文章及《特色论》一书,以供参考。
 
      社会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的宣言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遗憾的是,本世纪近20年来,就世界社会主义体系而言,却是它最暗淡无光的冷清岁月。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种种弊端目积月累,日益成为扼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面对改革,人们又困惑于缺乏有力的理论回应。由福建省副省长苏昌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特色论》一书,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壮会主义理论的统摄下,作为试图通过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哲学阐释和对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把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以系统的发挥,并把其作为接受时代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
      “特色社会主义是本书核心所在。为了理清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结构、状态知演化进程,作者首先对特色这一范畴作了虽还欠周却极富新意的系统辩析。作者把特色界定为优质事物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质转化和质优化的统一过程中完成的。就是说,特色实际是事物处于最佳稳态条件下所体现出的最佳系统功能,特色的形成也就是事物最佳稳态的形成过程。事物处于最优化状态,也就是最具特色的状态。此外,作者还对特色的内涵、外延、方法、评价等问题一一作了哲学的阐发,其中新意迭出,警醒不乏。作者的兴奋点落在实践的维面而不在理论的领域。从特色形成最优的思路出发,作者合榫地接出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特色问题,认为稳态也是社会的特性,社会的发展最重要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种相适应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稳态。改革就是打破束缚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建立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模式;开放是打开国门利用资本主义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发展社会主义。由此得出了特色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全面优化,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实践走向最优的唯一通道的科学结论,有力地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理论穿透力。
      《特色论》视角之独特的另一表现是对发展观的新阐释。从上述特色观出发,作者发现质转化和质优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质转化当然谈不上质优化,但是如果只有质转化没有质优化,那么新生事物产生后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初始阶段上。社会主义代替前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有无比的优越性,但进入社会主义后如果不继续优化社会主义的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存在着倒退回资本主义或其他前社会形态的危险性。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作者因此认定,在人类实践活动和科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以往以强调矛盾的转化即质转化,忽视矛盾统一体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的最佳发展即质优化的发展观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格局中,要求发展理论相应地有个新的飞跃。在大量吸收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作者大胆引申出一个新概念:自优化。正是自优化,策动着一切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组织力量和优化力量的增长,构成系统进化的原动力。
      新的发展观的确立对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说改革是发展生产力,又是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生产关系,唯有通过大刀阔斧的自我优化、自我完善的过程。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挫折并不在其理论的原点上,恰恰在于实践过程中不懂得仍然存在一个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不懂得或者不重视社会主义的质优化。我们提倡换脑筋,实质就是从旧的发展中解脱出来,展开社会主义自我优化的新视野。
      新的发展观同时表明,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优化、自我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质优化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质优化的水平永无止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每一步都需要解放思想,防止僵化,克服保守。任何一成不变的准绳都将羁勒社会主义自优化的速度和规模,任何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将在既定的框框中碰得头破血流。解放思想,贯穿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为了论证特色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作者在上下五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中搜寻。结果注意到一个非常奇特而又普遍的、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现象,那就是:特色者居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节奏和速度之所以有着云泥之别,秘密就在于社会特色的显发与消解。奋进者再奋进,是因为它保持了强健的特色锋芒;沉沦者再沉沦,是因为它丧失了特色的个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色逐渐消失,正是其文明走向衰落的时候,反之则兴盛。
                (本文原载1992114日《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