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昌培学术思想 团结学 特色论 共和观 明言经
返回首页

最美家乡河,《坝下城》木兰溪畔的“坝下奇迹”

时间:2019-10-20 10:09来源:未知 作者:特色研究会 点击:
苏昌培,福建省特色研究会创始人。20世纪80年代,他极具远见和智慧地在木兰溪流域狠狠地烧了“三把火”。一把烧给农村、一把烧给“三资企业”、一把烧给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率。老百姓亲切形象地把“三把火”说成是苏书记的“一业,三贴,三去”。

导语

  坝下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不放过任何的发展机遇,就如木兰溪上的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始终向前。于是,幸运之神总是垂青坝下,使其在关键时刻,总能华丽转身。

  坝下奇迹,是木兰溪的骄傲,是木兰溪的写照。

 

  坝下城,其实是坝下村,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坝下城”,甚至“坝下都”。

  坝下村在石马街的上游,相隔不远。石马街在木兰溪主干流岸边,坝下村在仙水溪(即今日的九仙溪)与主干流的会合处。因为木兰溪的关系,彼此在开宗、繁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都占尽了地理优势的好处。石马成就了繁华的古街、古渡、古桥,风风光光了数百载。坝下虽稍逊一筹,却也在繁荣的“溪运”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日子过得富足、滋润。

  木兰溪水上运输的快速衰落,让石马和坝下,都走到了重新抉择命运的十字路口。石马选择了听天由命,于是,犹如木兰溪上的逆水溪船,不进则退,古街、古渡、古桥在平庸中,跟随“溪运”的脚步,一起急速衰落。坝下则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不放过任何的发展机遇,就如木兰溪上的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始终向前。于是,幸运之神总是垂青坝下,使其在关键时刻,总能华丽转身。

 

  喝木兰溪之水长大的子民们,一直以心灵手巧著称于世。坝下的千百年传承中,除了“溪运”,娴熟的手工工艺技术更是强项,如竹编和木雕。他们迅速抓住这一强项,以娴熟的手法把娴熟的手艺运用到极致,在时代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能书写出耀眼的篇章。

  坝下从农耕、从“溪运”的成功转型,是以“六编”、“六雕”起家的。20世纪80年代,莆田市刚刚脱胎于莆田地区,建市伊始,百业待兴,极具远见和智慧的苏昌培书记,在一度比较保守的木兰溪流域狠狠地烧了“三把火”。一把烧给农村。要求从“田头转”转到“厂场转”,号召“一村一业,一业起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把烧给“三资企业”。那时的莆田,底子薄,条件差,谁也不愿意来莆田投资,苏昌培公开大讲要“贴地、贴息、贴利”,实际上什么也没贴,但听得港商、台商、外商心里热烘烘的,兴化大地出现了第一波兴办“三资企业”的热潮。一把烧给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率。苏昌培以独特的个性语言,在大会小会上说干部:“整天坐在办公室干什么?哪有那么多公可办?要上去,出去,下去!”他还风趣地补充说“不能空手去”。老百姓亲切形象地把“三把火”说成是苏书记的“一业,三贴,三去”。就是这“一业”,让东西乡的榜头、南北洋的黄石,一举成为福建省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

  身处榜头的坝下,因自己的“藤编、竹编、草编、芒编、塑编、丝编、木雕、竹雕、铜雕、石雕、玉雕、牙雕”传统工艺和政府的扶持,“近水楼台先得月”,竞得了当时很难的各级外贸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从此逐步累积起了进一步发展的“第一桶金”和宝贵的市场眼光、经验、思路。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果初步呈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先富起来的部分国民,对办公和家居的高品位要求,迅速引领了红木制品的消费时尚。坝下人敏锐地捕捉了这一即将蔚成风气的消费潮,快速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稳定工艺品的同时,把生产的重心转移到古典工艺家具上。已完成了初步积累的厂家,大量买进名贵的印度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老挝红酸枝……一时间,仙游的买客,炒热了世界红木市场。原材料市场与成品红木家具市场,互相攀比,共同推波助澜,让这个行业红透了半边天。

  市场的风生水起,印证了坝下适应、驾驭市场的精明和过人之处,也更加坚定了坝下把这一行业尽快变成产业的决心和步伐。这期间,整个坝下,既像庞大的工厂,又像原始的作坊,或者前面店铺、后面工厂,或者楼下店面、楼上作坊,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民动手,全村开花。那时去坝下,第一印象就是“乱”。道路乱,房子乱,环境乱,到处是乱停、乱靠、乱搭盖、乱堆放。不过,认真走一走,又觉得“很有序”。原料采购,定型设计,组织生产,销售运输,自然形成的分工,一环紧扣一环。商业运作的规则,无形中磨合、打造出了适合市场规律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坝下的更大规模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红木制品的消费群急剧膨胀,这么快便迎来空前的发展空间,坝下既意外、欣喜,又自信、从容。这时的坝下,一万多人口的村庄,已有两万多人在从事古典家具和工艺品行业;实力雄厚的大厂家,已“滚”到了几十家;小企业、小作坊遍布大街小巷,总数不下1000家,且不少已提高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档次,许多已面临着提升的蜕变。偌大一个北京城的红木古典家具和工艺品的市场,坝下已占下了半壁江山。

  各路明星,挟着财气和人气,定要购置成套“仙作”明清古典家具,以体现高雅的文化品位;有的甚至带领一班人,前呼后拥,不远万里,直接来到坝下选购。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现了以“仙作”领衔的红木古典家具和工艺品专卖店。小小一个溪村,古典家具和工艺品的年销售额,2009年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之后,每年都以1到2亿的数额疯长。坝下稳步成长为全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明清家具艺术委员会“落户”这里。因为坝下的引领效应,仙游县获得“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的殊荣。

  坝下出人意料的一路崛起,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研究人员和媒体的极大关注。有记者就提出过“为什么是坝下”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细致的采访,他认为“历史积淀、现实选择、时代机遇三者相互碰撞,产生了坝下奇迹,偶然中蕴含着某种必然”。记者自己的答案确实很有见地,富含哲理,契合实际情况。其实,这三者的相互碰撞,当下已并不全是坝下的专利。在坝下奇迹的引领下,东西乡这块有着浑厚历史积淀的古老土地上,历史、现实、机遇的碰撞,已由火花燃成了燎原之势。从郊尾起,到枫亭、盖尾、赖店、鲤城、大济、龙华、度尾以及榜头全镇,红木古典家具和工艺品的制作生产,已遍布木兰溪两岸,俨然成了仙游经济的新兴产业。当然,坝下是大家无可非议的尊敬的“先行者”。

  眼下正是坝下的黄金岁月。坝下深知事业无止境,深知市场竞争激烈且无情,深知自己的短板仍是品牌和规模。原本已具强大实力的厂家,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和推介,注重连锁店的扩展和专营。行业的自律和诚信,更是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坝下力请省质检部门在这里建立“福建木雕古典家具质量检验中心”,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为了提高“大本营”的档次,2011年8月,坝下斥巨资,全线启动十里工艺家具长街的改造工程,对沿街店面、道路、绿化、景观、夜灯、电力通讯、地下管道等,按城市、旅游区标准,统一整理改造。工程于2012年5月完工。

  现在到坝下行走,不管是白天或夜晚,总有让人留连忘返的景致和吸引力。走在街上,古色古香的街景配置,珍贵木料的商标装饰,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工艺美术的长廊。一家家宽敞透亮的店铺,既是展览厅,又是营业厅,推开玻璃门,一脚踏进,奇异的木香扑鼻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即使没有购买,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并接受有关红木、工艺品、古典家具的知识普及教育。难怪节假日或夜晚,都会有众多的车,载着家人和孩子,到坝下来兜风、逛街、踏店、休闲。如今的坝下,一年到头,一天到晚,时时处处,总是充溢着盈盈的人气。

  坝下村在“溪运”衰落之后,以“六编”、“六雕”起家,自强不息,闯出了红木古典家具和工艺品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不到三十年时间内,把千年古村变成了世人瞩目的工艺美术之城、古典家具之都。当初在水上撑船和在渡口装卸的老人们,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是感慨地说,怎么也想不到坝下能有今天。坝下奇迹,是木兰溪的骄傲,是木兰溪的写照。大概连母亲河滔滔流水也会这样慨叹:木兰溪畔众多的各式各样的“坝下”,竟能汇聚出如此巨大的浩荡洪流,竟能如此快速地改变着兴化大地。

注:本文系阿钵摄影图文书《木兰溪 木兰江 木兰河》第11篇。

 

 

(责任编辑:特色研究会)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